真人版《花木兰》上线Disney+已经过去近两周,登陆国内院线也快一周时间,是时候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一下这部电影了。
《花木兰》在国内外均没有得到主流观众的认可,唯有北美评论界给出的成绩还算差强人意,可以说,迪士尼这回真人翻拍动画电影栽了个不小的跟头。
相比起国外观众,国内观众对于此片可谓是群情激愤,几乎没人能给足够正面的评价,讲历史歪曲的、聊设定硬伤的、谈逻辑错乱的等等,不一而足。
我同样认为这部《花木兰》不太行,但理由并非是它“不中国、太西方”,恰恰相反,此片真正的问题在于,它以98版动画电影为基础进行改编,却想拍出一个“中国故事”来。
下面我会拿1998版动画电影作比较,指出真人版《花木兰》存在的缺憾,然后再聊聊迪士尼在“真人翻拍动画电影”乃至于所有改编剧本方面所处的尴尬局面。
迄今为止, “花木兰”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已有数十部之多,就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,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袁咏仪和赵文卓主演的1999版《花木兰》电视剧,以及马楚成导演、赵薇和陈坤主演的2009版《花木兰》电影。
前者虽然把木兰的故事做了非常夸张的“新编”,但其内核仍然是中式的;后者在各方面都更符合国人的印象与审美,可惜品质太平庸了些。
“木兰替父从军”本就是一个半真半假的古代民间故事,因此,“魔改”从来都不是问题——2020版《花木兰》最大的毛病,在于没有找准定位,既不愿放弃原版动画的优厚基础,又想抓住古装战争电影的史诗感和真实感,甚至还想加入传统神话元素和当代女权思想,结果自然是两边观众都不讨好。
除非迪士尼能到中国来认真考据调研,大刀阔斧重写剧本,否则,只要真人版还是以动画版电影为蓝本,那么这部《花木兰》就注定与“真实”无缘,无论做多少优化都没用(何况还没做好)。
因为,迪士尼的“木兰”本质上是一个重情感、轻逻辑的童话故事,许多客观存在的缺陷在其话语体系下反而变成了优势,就拿98版动画来说,它的类型包括剧情、家庭、冒险、喜剧,真人电影中会显得错误或别扭的地方,到它那儿就容易变自然了。
除了大家天生对动画片多三分宽容外,动画版也在通过大量设计和情节来淡化观众们的思考,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架空中的童话世界。
比如木兰在军营中长期隐瞒自己女儿身的真相,这是非常有意思并能展现人物关系的看点,动画可以靠着夸张且戏谑的桥段来暗示你我“别考虑太多常识”,观众也往往会一笑置之——
像是木兰下水洗澡这场戏,动画中让她和三位战友偶遇,对方见了她不依不饶非要修复关系,木兰装模作样应付了一番,最后还是靠木须龙咬人屁股才解了围。
反观真人版中,木兰则是躲着陈洪辉,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以防露馅,从气氛到台词都是正剧的味道,虽然逻辑上也说得过去,可如此生硬缺少润滑,就会显得很尬,远不如动画顺畅自然。
还有一切关于战争场面和细节的描绘,真人版总是想方设法提醒你“这是一个真实的战场”,却同时用各种想当然的操作令人出戏(比如董将军随手就让一队骑兵冲上去送人头),就拿木兰凭一己之力引发雪崩力挽狂澜来说吧,其实这一段不管怎么解释都改变不了“太玄乎”的本质,真人版中是木兰引柔然人自己动手,还不如动画版中木兰用木须龙点火、当着单于的面发射火箭来得干脆。
包括雪崩之后,三个活宝从向前冲锋变成转头逃命,战局转变之余还不忘逗笑一把……所有的一切,都在提醒观众:这不是真实的战争,您别太较真。
至于其他类似流于表面的“忠、勇、真、孝”等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,别人都已说得很详细。
那么,放弃了搞笑和虚化的真人版《花木兰》,在精神内核和情感表达上是否有进步之处呢?可惜也没有,最显著的的一点是,它!居!然!不!唱!歌!了!迪士尼出品的娱乐向电影,歌舞是辅助叙事及传达情绪的重要手段,因为光靠简洁的人物台词和镜头语言很难做到尽善尽美。
在木兰去相亲前穿着打扮时,我们就听到了熟悉的旋律——它源自动画版的《Honor to Us All》,在那段MV流畅的镜头切换和画面交错下,家族的期望与木兰的忐忑被展现地淋漓尽致,关键是这首歌还带着浓厚的封建礼教成分,我记得中文歌词里有一句“老祖宗,保佑我,千万不要让我出差错~”在“you’ll bring honor to us all”的反复吟唱下,欢乐的表象下又潜藏着一丝心酸。
尽管真人版在细节方面已做得很细致了,但在情绪表达上仍然差些火候。
还有讲述军营训练生活的《I'll Make a Man Out of You》(即当年成龙唱的《男子汉》)。
这一段讲述了新兵们慢慢从菜鸟训练成合格士兵的艰辛时光,还加入了木兰差点被李将军劝退的情节,短短三分钟的MV里“起转承合”一应俱全,木兰用巧劲负重登高取箭的桥段,更是整个剧情中的拐点,让人观之趣味盎然。
而真人版里同样的剧情就显得寡淡多了,与其说木兰的身心得到了成长,不如说她在不断解除封印……
另外一首功能性很强的歌曲是《A Girl Worth Fighting For》。
这首歌出现在军团开赴战场的路上,新兵们为了逗趣解闷,各自唱出了心目中理想的女性伴侣形象,其不仅展现了他们的饱满活力与乐观精神,更是通过众人不同的择偶观,凸显出木兰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。
遗憾的是,真人版中这段剧情在新兵们聊天时随意打发掉了,相似的效果却大打了折扣。
更不用说原版中最热门的主题曲《Reflection》了(即李玟唱的《自己》)。
somehow i cannot hide(我无法隐藏自己)
who i am though i've tried(即使我曾尝试过去掩饰)
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(但是当我的倒影反映了我的内心)
这首歌是整部电影的题眼,抒发了木兰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矛盾和纠结,破茧重生的渴望呼之欲出……而真人版电影中这一整段都没了,观众们本就少得可怜的共情力更是所剩无几。
在我看来,真人版《花木兰》就该放弃不中不洋的“写真诉求”,而是去完全复刻动画版的内容,尽管这样处理得到的评价同样不会太高,但至少能获取更多普通观众的青睐。
可话又说回来,2020版的《花木兰》真不算是最糟糕的迪士尼电影,无论是“公主系列”还是“真人翻拍动画”系列里,《花木兰》都可以排到中游,它有的毛病别的电影也都有,而它还能在许多方面做出改变的尝试。
问题也偏偏出现在这里:改革与创新,真的还是迪士尼所需要的吗?
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年来迪士尼的真人翻拍动画电影,最早的要数2010年的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和2014年的《沉睡魔咒》。
前者为这一类型作品开创了先河,加上蒂姆·波顿大刀阔斧的改动,让很多人都有耳目一新的体验;后者源于睡美人的故事,却把主角换成了反派玛琳菲森,成了颇有争议的“黑暗童话”。
这两部电影对原版动画的改编力度都很大,却都称得上是名利双收……有意思的是,两者于2016年和2019年推出的续集,成绩也都很不理想。
然后是2015年的《灰姑娘》、2016年的《奇幻森林》以及2017年的《美女与野兽》。
从中规中矩的《灰姑娘》开始,迪士尼的改编开始变得保守,《奇幻森林》相对于老版动画,也主要是在环境和氛围上做了升级,并没有尝试新编故事内核,至于201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《美女与野兽》,则充分证明了“照搬原作”的策略照样可以稳赚不赔,又保险又稳当。
2018年的《克里斯托弗·罗宾》并未在国内上映,加上反响平平,在此略过。
然后就到了去年集中爆发的三部电影:《小飞象》《阿拉丁》《狮子王》。
此时此刻,迪士尼几乎已经放弃了下心思改编原版动画剧本的野心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
之前还拍出过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的蒂姆·波顿,到执导《小飞象》时已失去了自己的个人风格,光鲜、正确到无可挑剔,《阿拉丁》也近乎百分百地复制了动画,《狮子王》更是事无巨细地全盘复刻——结果后面两部片子都赚了个盆满钵满,票房分别超过了10亿美元和16亿美元,相比之下,那些指责迪士尼真人翻拍动画电影“毫无创新、垃圾快餐”的声音还重要吗?
个人认为,今年《花木兰》最适合的对比对象是《阿拉丁》:同样是魔改到面目全非的亚洲异域故事,同样是鬼怪精灵横行的幻想世界,同样讲述了大道至简的纯真故事,甚至连留下的金曲数量都大差不差……结果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庭径。
盖·里奇抹去了他的个人烙印,按部就班用《阿拉丁》轻松得到好成绩,《花木兰》吭哧吭哧做了许多无用功,最后还落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——靠着标新立异开疆裂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现如今,“新瓶装旧酒”才是迪士尼真人翻拍动画电影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。
想凭借“新意”博出位也不是不行,但必须下大力气去整改,以迪士尼立足全球赚钱的方针,是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基本盘去照顾某个单一市场需求的,这也是我情愿真人版《花木兰》老老实实翻拍动画的原因。
迪士尼电影的宗旨是“快乐惬意合家欢”,留给他们的选择本就不多,他们的电影又是最最标准的工业流水线商品,其核心竞争力是内部既定的标准与算法,导演、编剧、演员等主创人员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大……所以,《花木兰》有可能成为的一个分水岭,迪士尼电影在将来恐怕会变得更加保守。
2019年,迪士尼达成了一个空前(或许也是绝后)的历史纪录,全球电影总票房高达132亿美元,除去新收购的福斯,迪士尼本部及其麾下的漫威影业、皮克斯、卢卡斯影业个个能打……
可是再看看《狮子王》《阿拉丁》《星球大战9:天行者崛起》,甚至是《冰雪奇缘2》《玩具总动员4》,这些电影在卖座的同时却遭受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不满,因为它们正变得越来越大同小异、缺乏惊喜。
一部失利的《花木兰》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,可对于路越走越窄的迪士尼来说,这却是在一片明媚中埋下了一丝盛极而衰的阴霾。
【也欢迎关注我公号“有爱评论区”。】